查看原文
其他

孙立平:也许我们应当接受一个现实了

立平坐看云起 孙立平社会观察 2023-02-25

面对经济的疲弱,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思维脉络:

为什么经济疲弱?答:外贸订单大幅减少;

外贸订单减少怎么办?答:依靠内需;

内需也疲软怎么办?答:采取措施拉动;

如果拉不动怎么办?答:加大投资力度;

投资的钱从哪来?答:加大货币投放......

于是,我们就看到这样的一些数字:

截至2023年1月末,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了惊人的273.81万亿元,同比增长12.6%;

社会融资规模增加5.98万亿元,比上个月暴增2.5倍;

人民币贷款单月增加4.9万亿,刷新历史最高纪录。这意味着2023年开年第一个月,放出去的贷款相当于去年一个季度的。

这些贷款去了哪里?绝大多数都去了各地城投公司、垄断国企和地方政府平台企业。干什么去了?各种各样的项目,尤其是大基建项目。

每当看到这些数据,每当看到M2的增长速度,每当看到居民储蓄增加的数字,每当看到人们为拉动内需出的那些主意,每当看到那些为促进经济增长而出台的种种急不可耐的举措,每当看到各个地方的豪言壮语与热火朝天,老实说,我心里就有一种心惊肉跳的感觉。

这样真的就能拉动经济吗?这样真的就能获得我们需要的发展吗?这些热火朝天的结果会是什么?

也许,我们穿透种种数字和宏观逻辑的迷雾,从实实在在个人生活的角度,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。

上个世纪80、90年代的时候,我们发展为什么那么快?在于那个时候我们是百废待兴,几乎什么都缺,什么都需要。好吃的缺,好穿的缺,好用的缺。所有这一切都缺,我们似乎什么都需要,能生产出来就行。那时我们用一年的工资买一台电视,用一年的收入安装一部电话,用大十几万甚至二十多万买一辆桑塔纳。因为确实需要。

本世纪初的十几年,发展为什么那么快?除了加入WTO,把我们自己消费不了的东西卖到世界各地之外,更重要的是,那是一个房地产的时代。最近住建部给出了一个数字,6亿栋房子。这6亿栋房子,至少就城市当中的,绝大多数就是那个时候建成的,或翻盖的。

在那个时候,朋友见面,往往少不了房子的话题。最近在哪买了个房子,哪个房子正在装修呢。要买什么样的家具,什么样的电器,等等。为此,不惜节衣缩食,甚至负债累累。

但现在,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。6亿栋房子,虽然农村的民房占了相当一部分,虽然有一些不是住宅,但总的说,那个时代过去了。房子,大体够住了,甚至有点多了。实在点说,买得起都买了;没买的,实际上是很少数,有的也买不起了。

那时候的内需是从哪来的?就是从这当中来的。现在我们还能有那样旺盛的需求吗?要知道,那不是一般的需求,是最迫切的刚需,是需要用节衣缩食来满足的需求,是需要砸锅卖铁甚至寅吃卯粮来满足的需求。我们现在还能造就出那么大的需求吗?

有人说,中国不是还有6亿人每月收入不足1000元吗,不是还有9.4亿人月收入不到2000元吗?他们生活水平或消费的提升不是可以造就巨大的需求吗?没错,确实没错,但要知道,那是一个逐步的过程。我们再想快,现实中也只能是一个逐步的过程。

有人会说,怎么觉得这与你以前的观点不一样,你原来不是说城市和农村正在经历两个消费转型吗?

没错。是在经历两个转型,城市在经历后置业时代向努力活得好一点的时代转型,农村在经历从温饱阶段向耐用消费品阶段的转型。但如前所述,这依然是一个逐步的过程。进一步说,即使上了这个台阶会造就一个不错的需求,但和房地产时期的需求还是无法相比。后者是一个特殊背景下的暂时性的产物。

况且现实的问题是,由于失业增加,收入下降,预期变差,人们现在是不敢花钱。现在银行的存款的余额已经达到120多万亿,存量货币的将近一半躺在银行里。而在老百姓的心里,这是应急钱,保命钱,轻易不会花的,除非你能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。

所以我们现在应当正视和承认一个现实:形成一个如同过去几十年那样的旺盛内需没有可能了。内需不是你想拉动就能拉动的。这样一来,想要那样的一种发展也是没有可能的。我们应该承认现实,应该有另外的思路。

前几天我说过,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没有完全过去。这当然是从潜力的意义上说的,中国工业化的过程没有完全完成,城市化的过程没有完成,全球化的过程没有真正完成,地区之间尚存在着巨大差异,城乡居民消费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阶段。这确实都是潜力。

这些潜力决定了,如果我们的方式对头,维持一个不错的发展速度,我们可以叫次高速或中速,是完全可能的。记得前些年有个概念,叫新常态,不知道为什么这几年不怎么提了。按我的理解,新常态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。

在这种新常态中,如果外需的情况好一点,我们的发展速度可能就会快一点,如果外需的情况下差一点,我们的速度就会慢一点。就是这么个简单的道理。而这取决于地缘政治格局。有人说,我们的出路是创新。但要我看,这个比创新还重要。创新与需求没有关系吗?

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呢?第一,努力为扩大或保持外需创造条件;第二,沿着民生实现民众真正需求的发展;第三,不与民争利,让老百姓分享发展的成果;第四,完善为形成良好预期所必需的社会安排。这样才会有一种健康的、持久的发展。

最忌讳的是什么?是揠苗助长,是为发展而发展,是为增长而增长,是大量投资下去而形成一堆债务和烂尾。有时,悠着点是必要的。

推荐阅读:

孙立平:弄巧成拙的谬赏主义

孙立平:哪来的拐点?有的只是一些加速的故事

孙立平:关于当前形势的十点看法

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

出口欧洲的一款熟茶

熟茶之母谭梅老师制作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